Friday, May 9th 2025 ENGLISTH / 中文
   
首頁 > 絲路論壇
中國柯爾克孜族及其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精品
发布日期:2025-03-20 09:22:30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柯尔克孜民间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百花园中的一块绚丽芬芳的园圃。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有史诗、叙事诗、民歌、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其中史诗与叙事诗尤占重要位置。2004年为庆祝克州成立50周年,中国文联出版社曾出版的《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精品选》(三册)就是从史诗、叙事诗中精选出来的部分译作。本文通过介绍《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精品选》展现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的丰富多彩。>>>中国柯尔克孜族及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精品(连载一)

  《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精品选》共分三册:第一册中集中地介绍了我国的“当代荷马”、演唱大师朱素甫·玛玛依演唱的《玛纳斯》八部中的部分精彩片段。第二册分别介绍了“玛纳斯奇”(演唱《玛纳斯》的歌手)铁米尔和艾什玛特·玛木别特朱素甫演唱的《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依》中《阿依曲莱克》片段的不同变体,以及赛特瓦尔地·玛木提演唱的《玛纳斯》其他变体片段。第三册则较全面地介绍了柯尔克孜族的叙事诗,其中有《库尔曼别克》《英雄托什吐克》《萨依卡丽》《巴额西》《托勒托依》《考交加什》《加额里·木尔扎》《吉别珂公主》《玛玛克——绍波克》《库勒木尔扎》《阿依库孜汗》等。

  《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精品选》是我国柯尔克孜人民对我们统一的多民族伟大祖国的又一奉献,也是我国柯尔克孜、汉、回等多民族同志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成果!由于在《精品选》各册中对有关的译作均有简介,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回忆和了解的信息,着重介绍一下有关史诗《玛纳斯》搜集工作的经过及国外学者对我国《玛纳斯》的研究情况。

  在中央民族学院(现已改为中央民族大学)读书时,我学的是维吾尔语,未曾学过柯尔克孜语,更不了解史诗《玛纳斯》。在1953年大学毕业后,我被组织派到新疆柯尔克孜地区学习、调研柯尔克孜语,并征求柯尔克孜人民对文字问题的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柯尔克孜语,也是在这时才听过《玛纳斯》演唱。

  1956年6月-1957年6月,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新疆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组织了新疆民族语言调查队,下设柯尔克孜语调查分队。在一年的方言调查中,我们记录过《玛纳斯》的一些片断作为语言资料。1960年秋,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柯尔克孜语专业师生在克州实习时,曾与新疆文联刘家琪等前去组稿的同志们合作记录、翻译了乌恰县“玛纳斯奇”铁米尔演唱的《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依》的精彩片段《阿依曲莱克》,并在《天山》(汉文)和《塔里木》(维文)杂志上发表。这是《玛纳斯》首次在我国公开刊物上发表!1961年,新疆文联、克州与在克州实习的中央民族学院柯尔克孜语专业的师生再次合作组成《玛纳斯》工作组。

  这一工作是在当时担任州文教科科长的尼莎汗同志的领导下进行的。我们分为乌恰县组、阿合奇县组两个组,分别在克州境内对《玛纳斯》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记录、翻译工作。我和葛世钦同志当时被指定为乌恰县组组长、副组长,刘发俊、沙坎·吾买尔同志被指定为阿合奇县组组长和副组长。我们从多位“玛纳斯奇”那里记录下了不少片段,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合奇县的朱素甫·玛玛依,乌恰县的艾什玛特·玛木别特朱素甫、铁米尔、阿图什县(现已改为阿图什市)的卡斯木·苏云和阿克陶县的奥斯曼·纳玛孜等歌手演唱的变体。我们发现朱素甫·玛玛依演唱得最全,便首先集中人力将他演唱的五部译成了汉文,并内部铅印出第一部的汉文译本(二册)。1962年秋,我回到北京向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及中央民族学院领导作出汇报后,领导决定组成新《玛纳斯》工作组,任命我山东大学的同学、诗人、民间文学家陶杨同志为组长。从1964年夏到1966年6月,这些同志在克州又进行了补充调查及翻译校对工作。

  这次最大的收获是朱素甫·玛玛依对1961年演唱的五部又作出补唱,并新演唱了第六部。工作组同志不但在1961年译稿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校对,还将新记录的第六部也译成了汉文。

  出于对柯尔克孜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抢救《玛纳斯》工作的责任感,我于1978年夏天向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筹备组领导写了一份有关抢救《玛纳斯》工作应尽快上马的报告。

  经领导批准后,我于当年冬天被派去新疆把演唱大师朱素甫·玛玛依接来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央民族学院、新疆文联、克州等单位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各单位再次派同志共同组成《玛纳斯》工作领导小组,最初的领导小组组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主席刘肖芜同志,副组长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贾芝同志和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主任马学良教授,但由于是在北京抢救,具体的领导工作是由贾芝同志和马学良教授负责,领导任命我为工作组组长。

  我们开始补记和记录朱素甫·玛玛依新演唱的第七、第八部,并翻译了第一部,油印了第一部柯文本,分发给广大的柯尔克孜族同志,我陪同朱素甫·玛玛依返回新疆时,深入柯尔克孜地区征求意见。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期间的抢救工作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为此,中央民族学院被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光荣地评为“《玛纳斯》工作先进集体”,朱素甫·玛玛依、沙坎·吾买尔、玉赛音·阿吉、陶杨、刘发俊和我及其他几位同志都被评为“玛纳斯工作先进个人”。朱素甫·玛玛依不愧是我国的“国宝”,为丰富我国文学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玛纳斯的抢救工作在京告一段落后,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来参加工作的同志们又回到了新疆。

  1982年起,在新疆文联重新成立了《玛纳斯》工作组(后改为《玛纳斯》研究室),领导小组组长是当时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夏尔西别克同志,组长是刘发俊同志,他和朱玛拉依、尚锡静、柯尔克孜青年学者阿地力·朱玛土尔地等其他同志们一起,继续进行了整理和翻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1984年开始到1995年为止,新疆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柯尔克孜文本《玛纳斯》的八部18册:第一部《玛纳斯》,共分4册,约58400行。第二部《寒麦台依》,共分3册,约36000行。第三部《寒依台克》,共分2册,约23000行。第四部《凯耐尼木》,共分2册,约33200行。第五部《赛依特》,共分2册,约24000行。第六部《阿斯勒巴恰——别克巴恰》,共分3册,约37200行。第七部《索木碧莱克》,1册,约15000行。第八部《奇格台依》,1册,约12400行。

  从1981年起,中央民族学院的同志与克州派来合作的肉孜阿洪·卡斯木等同志一起,对艾什玛特·玛木别特朱素甫演唱的第二部《赛麦台依》变体进行了整理,并油印出来赠送广大柯尔克孜族同志征求意见。

友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