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nd 2024 ENGLISTH / 中文
   
首頁 > 絲路論壇
中國-中亞國家建交30年:改變了什麼?
发布日期:2024-09-10 08:53:49

  近日,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首次以中国同中亚五国形式举行元首级会晤,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谋划双方下阶段各领域合作意义重大。值此峰会之际,丝路新观察智库成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李自国为“丝路新观察”撰写了特别专稿:中国-中亚国家建交30年:改变了什么?全文如下:

  1991年底苏联解体。1992年1月初,中国与中亚五国相继建立外交关系。30年里,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实现了“三级跳”,从睦邻友好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短短30年里,究竟改变了什么?

01

塑造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苏联解体,新独立的中亚国家百废待兴,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经济飞速发展,双方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共同诉求使中国与西部邻国的政治关系迅速升温,从激烈对抗对骂,走向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

  纳扎尔巴耶夫在《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一书中回忆起自己的首次访华感慨万分:“这次访问使我从‘纸老虎’等中苏对抗时期的定式思维中走出来,我发现整个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大潮”。

  由于利益高度契合,双方高层互动非常频繁,在顶层设计下,中国与各国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中亚成为中国周边第一个战略伙伴集群区,也是中国周边外交成果最丰富、战略互信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对中亚国家而言,中国成为仅次于俄罗斯的外交优先方向,是各国领导人出访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各国走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坚强后盾。高度的政治互信和高频的高层交往,大大压缩了外部势力挑唆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空间。

02

构建了新的地缘安全环境

  中苏对抗时期,苏联在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中哈交界地区多次发生武装冲突,是中苏对抗的前线。

  建交后,中国与哈、吉、塔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迅速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夯实了安全互信的基础,将曾经剑拔弩张的边境地区变成和平合作的纽带,同时也给世界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范例。

  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都深受“三股势力”之害,在双、多边框架下形成了宽领域安全合作,包括情报交换、装备支持、联合反恐演习等,极大挤压和封锁了“三股势力”的活动空间和流窜可能,有效维护了地区安全稳定。中国成为中亚地区抵抗“三股势力”渗透的重要支撑,中亚成为中国维护西部安全稳定的重要屏障,双方已经形成了日益紧密的安全利益共同体。

03

改变了各自对外经济合作走向

  建交后,中国成为中亚各国经贸投资合作的优先伙伴。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仅有4.6亿美元,2021年则超过500亿美元,增长100多倍,中国成为中亚国家的第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中亚国家商品的第一大或主要出口市场。中国还是吉、塔两国的最大投融资来源地。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使被边缘化的古丝绸之路重新焕发活力。随着中欧班列、中哈连云港物流中心、中-吉-乌公路、中-塔-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域联通网络初步形成,既成为中国商品输往欧洲的大通道,也成为中亚商品“走向海洋”的大通道,大大缩短了中亚与世界市场的距离。

  “一带一路”建设同样改变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使新疆等西北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西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进一步融合,加速了中亚国家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乌兹别克人常说,“只有结果实的树才会引人注目”,中国与中亚务实合作已经成长为结出硕果的大树。

04

极大改善了相互认知水平

  受苏联反华宣传的影响,各国独立之初对华的认知总体是负面的,民心相通的起点很低。纳扎尔巴耶夫曾在回忆录中表示,“苏联时期所有宣传都在不断强化这样的认知——中国是头号敌人”。然而经过30年的交流合作,双方的相互认知水平已发生巨大变化,尽管在外部势力的挑唆下个别国家仍有一些反华噪声,但不可否认睦邻友好是主流声音,互利合作是不可改变的大趋势。

  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建交之初中国几乎没有教授中亚国家语言的高校,现有近10所。在中亚地区的孔子学院已达13所,中亚国家在华留学生超过2万人。民心相通虽非一蹴而就,但友好合作已植入人心。

  30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践行者。政治安全互信水平前所未有,大大改善各自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安全环境。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给双方民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厚植了友好关系的民间基础,使睦邻友好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

友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