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初,由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政治不确定性,亚太地区的私募信贷交易活动一度低迷,但随后开始反弹。然而,这种复苏也带来了挑战。(档案照片)
亚洲私募信贷市场正经历着强劲的增长,作为全球趋势的一环,目前全球已将1.7万亿美元(2.2万亿新元)配置于私募信贷市场。尽管如此,亚洲仍在追赶美国和欧洲的同行。推动私募信贷增长的因素以及对资本的需求同样存在于亚洲,但本区域每个市场都存在着重要的本土差异,因此无法采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2024年初,由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政治不确定性,亚太地区的私募信贷交易活动一度低迷,但随后开始反弹。然而,这种复苏也带来了挑战:日益激烈的竞争压缩部分市场板块的利差,尤其是中高端市场。
在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市场,优先担保直接借贷交易的利差在过去两年中缩小约150至200个基点。随着竞争的加剧,利润率和债权人保护都在减弱,使贷款人面临更具挑战性的环境。
因此,识别和管理更复杂情况的能力在发掘机遇方面变得至关重要。
这种动态推动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催生出杠铃式投资方法。大型、结构简单、利差较小的交易继续作为投资组合的低风险基础;结构复杂、包括具有股权挂钩或收益共享特征的交易,则提供更高的潜在阿尔法收益。这类复杂的交易机会在新加坡、香港、印尼以及东南亚地区尤为普遍,因为这些地区的交易通常需要更多定制化的结构,而当地或区域性银行较难满足相关需求。
重要的是,复杂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更高的风险。中低端市场借款人的杠杆率通常低于规模较大的借款人。然而,风险管理仍然至关重要,尤其要确保贷款人在违约情况下能有效地对价值超过债务的资产实施担保。
全球能源转型和制造业供应链从中国向外转移,正在为实物资产创造重大机遇。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公用事业、电信、光纤网络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在内的项目所需大量资金,远超出公共资金所能提供的范围。私募贷款机构正越来越多地介入填补这一缺口。
亚洲私募信贷市场 蕴藏巨大增长潜力
在“最后一公里”融资中存在一个独特的机遇点,即规模较小或私营企业需要过渡资金达到全面运营能力,然后才能获得传统银行融资资格。这些公司正在寻求其他机构的贷款,贷款金额从2500万美元到1亿美元不等。此类交易可提供极具吸引力的风险调整后回报,因为在这种后期阶段进行股权融资会严重稀释现有股东的股份。
亚太地区私募信贷市场与美国和欧洲较为成熟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市场由于资本充裕且高端市场策略的持仓重叠日益加剧而面临利差压缩,而亚洲的私募信贷市场仍处于相对新兴阶段,在多个国家和行业都具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亚洲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私募股权发起人交易(non-sponsor transaction)交易盛行,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公司的交易。与美国和欧洲不同,在这些市场,私募股权发起人占据主导地位,且银行服务体系完善;亚洲市场则为企业借款人提供直接建立联系的机会。这些借款人中有许多是家族企业,他们不在大型投行的覆盖范围,而是由精品资产管理公司服务。要建立和维护这些关系,需要多年在不同市场的实地深耕经验。
市场预测显示,未来五年亚洲私人信贷的年增长率约为8%,到2030年有可能创造一个1600亿美元的市场。支持这一前景的结构因素包括强劲的地区经济增长和亚洲高收益债券市场的萎缩(尤其是在中国房地产行业陷入困难之后)。
增长速度可能会更快,这取决于亚洲银行是否采用西方银行常见的 “发起后分销(originate-to-distribute)”或“发起后共享(originate-and-share)”模式。如果这一转变变得更加显著,市场扩张速度可能会超过目前的预测。
鉴于私募信贷历来在提供收益的同时,波动性低于传统固定收益,投资者的兴趣有望保持强劲。市场似乎已准备好迎接下一轮变革,届时,能否驾驭结构复杂性和本土市场细微差异,将是决定最成功的管理者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对于过去专注于西方市场的全球投资者来说,亚洲私募信贷提供一个具有差异化以补足现有配置的投资机会。只要他们与拥有深厚的区域专业知识和关系网络的管理者合作,就能获得最具吸引力的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