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美国国会的政治舞台上却上演了一场荒诞的“金融脱钩”闹剧。共和党议员JohnMoolenaar与RickScott联名致信SEC,要求将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25家中国公司强制退市,理由竟是“危及美国国家安全”。这出戏码看似是对“国家安全”的捍卫,实则暴露了某些政客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扭曲的战略认知。

议员们声称这些中国企业“与军方有关联”,却拿不出任何实质证据。以阿里巴巴为例,这家全球电商巨头的业务覆盖零售、云计算、物流等民生领域,其美国投资者中贝莱德、先锋等机构持有26%的股份。若强制退市,首当其冲受损的是美国普通投资者——他们通过养老金、共同基金间接持有的中概股资产将面临大幅缩水。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操作,本质上是政客为了迎合国内民粹情绪而进行的政治表演。正如特朗普时代的关税战最终让美国消费者承担了90%的成本,此次退市提案同样是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典型案例。这些议员们选择性遗忘了美国资本市场的本质。纽交所、纳斯达克能成为全球资本的聚集地,靠的是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和公平透明的规则体系。当他们以“国家安全”为由驱赶优质企业时,实际上是在动摇美元霸权的根基,全球投资者会质疑,连阿里巴巴这样合规经营的企业都无法获得公平待遇,美国资本市场的可信度何在?

强制退市对美国经济的反噬效应已初现端倪。据高盛测算,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约9600亿美元中国股票,其中中概股占比超过10%。若25家公司退市,预计将直接导致4000亿美元市值蒸发,纳斯达克日均交易量可能骤降12%。这对于正面临科技股泡沫破裂压力的美股市场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这场闹剧的根源,是美国对中国科技崛起的深度焦虑。当中国企业在电商、云计算、新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全球竞争力时,某些政客选择用“国家安全”作为遮羞布,试图掩盖其在技术创新上的力不从心。然而,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恰恰凸显了其战略思维的僵化——在数字化时代,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早已超越了地缘政治的边界。以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业务为例,其在全球28个地域运营着85个可用区,服务着包括美国运通、万豪在内的众多国际客户。强制退市不仅无法遏制中国科技进步,反而会迫使企业加速技术自主创新,最终形成“脱钩—替代—超越”的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