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空军突袭巴基斯坦本土目标,导弹划破巴控克什米尔的夜空,将印巴这对宿敌再次推入战争边缘。这场以“打击恐怖主义基础设施”为名,却在巴基斯坦境内造成8死35伤,其中包括无辜妇孺。

这场冲突绝非偶然,而是克什米尔火药桶在78年历史积怨与现实博弈交织下的必然爆发。印巴冲突的深层密码,镌刻在英国殖民者1947年仓促划定的“拉德克利夫线”上。这条穿越村庄、割裂河流的边界,将1600万人变为难民,更在克什米尔埋下定时炸弹。当印度教土邦王公在独立前夜选择加入印度,而占人口77%的穆斯林民众倾向巴基斯坦时,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已被点燃。此后三次大规模战争、八次重大危机,无不围绕着这片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展开。1965年的查温达坦克大战、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1999年卡吉尔冰川的血战,每次军事对抗都在实控线两侧留下新的伤痕。

宗教认同与领土争端形成致命螺旋,将冲突推向更深渊薮。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文化分野,在殖民者“分而治之”策略下被刻意放大。克什米尔山谷中,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历史共处被政治对立取代,印度军队的镇压行动与巴基斯坦支持的游击队形成恶性循环。更危险的是,核武器阴影始终笼罩南亚。1998年两国相继核试验后,印度“冷启动”军事学说与巴基斯坦“全谱威慑”战略形成恐怖平衡,使常规冲突都可能失控升级。
当前危机折射出印巴关系的结构性矛盾。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恐袭成为最新导火索,印度暂停《印度河水资源条约》、关闭边境口岸,巴基斯坦则以关闭领空反制。这种“行动-反制”的恶性循环,在核威慑背景下愈发危险。印度调动苏-30MKI战机与“维克兰特”号航母展示肌肉,巴基斯坦“法塔赫”导弹与全天候战备巡逻针锋相对。当双方战术核武器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历史告诉我们,武力无法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从1949年停火线到1972年《西姆拉协议》,从2003年实际控制线停火到2005年跨控制线公交开通,对话始终是唯一出路。当前危机需要超越“以牙还牙”的报复逻辑,建立危机管控机制,重启信任措施谈判。在核威慑时代,印巴双方更需认识到,每颗射向对方的导弹,都在摧毁自身发展的机遇。当印度GDP突破3.7万亿美元、巴基斯坦努力摆脱债务危机时,将资源投入军备竞赛无异于自毁长城。南亚的和平曙光,终究要靠印巴两国超越历史宿怨的智慧来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