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9th 2025 ENGLISTH / 中文
   
首頁 > 觀察之聲
今昔關稅戰全球經濟博弈 誰輸誰贏?
发布日期:2025-04-16 10:07:17

  中国深圳的盐田港。(彭博社)

  从玉米、香蕉、鸡肉,到木材、汽车、钢铁,现代经济发展起来以来,贸易战是国家之间为保护自身利益采取的经济手段,形式多样,核心都是围绕关税、贸易壁垒、汇率操控等经济政策展开。它们有些为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有些改变了贸易格局,有赢家,也有输家。《联合早报》通过数据,为你拆解史上几场知名关税战的成效和结果。

  把制造业就业机会带回美国、让全球人民购买更多美国产品、缩减美国的贸易逆差、减小美国国债规模,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大战,是打着这些口号发起的。

  其实,美国自1976年来就处于贸易逆差。

  这个贸易逆差在2000年后迅速增加,2024年已达到9178亿美元(约1.2万亿新元)。随之大幅增加的是美国国债,美国因处于财政赤字,长期发债来支付政府开支。过去好长一段时间,美国的财政可持续性,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点名,市场此前就担忧,投资者会不会有一天买不动了?

  特朗普此次挥起关税大棒,能解决美国这些问题吗? 这会对世界其他地方,带来什么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参考过去的一些实例。

  1)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

  背景:这场史上最知名的贸易战,源于经济大萧条。为保护下跌的美国股市和国内产业,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

  措施:法案最初是为了保护美国农业。然而,胡佛总统把法案的范围,扩大到包括来自各个行业的约2万种产品。

  成效:尽管美国在之后几年减少了对进口依赖,但其他国家的报复措施,导致美国出口在1933年下降61%。全球贸易规模近乎崩塌地萎缩66%,经济衰退在全球加剧蔓延。这场危机,后来也被视为世界大战的主要导火线之一。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和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欧文(Douglas Irwin)在2009年的一份研究论文中指出,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是经济大萧条的产物。

  虽然它不是引发大萧条的导火线,但它直接使大萧条加剧。全球经济大萧条从1929年10月开始,延续几乎10年,被认为是史上最糟糕的经济时期之一。

  输家:全世界

  后续:1938年的美英贸易协定,旨在部分修复因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浪潮而受损的国际经贸关系,这也成为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的雏形之一,后者是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中,为规范和促进国际贸易和发展而缔结的国际协定,推动了过去近百年的全球贸易发展。

  2)1980年代美日贸易战

  背景:上世纪60到80年代,日本通过产业政策和高效生产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汽车、半导体(如DRAM内存)、家电等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美国对日贸易逆差从70年代的几十亿美元,飙升至80年代的500亿美元(约674亿新元)以上,占美国总逆差的40%。美国汽车、钢铁、电子等行业的失业率上升,美国因此指责日本“不公平竞争”,如产品倾销和市场封闭。

  措施:美国为减少对日贸易逆差,对日本汽车、电子产品等加征关税或配额。例如,美国迫使日本“自愿”限制汽车出口,每年168万辆配额。

  美国也认为日元低估是逆差主因,联合英国、德国和法国对日本施压,在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推动日元升值。另外,1986年的美日半导体协议,则强制日本开放市场,1987年美国对日本电子产品(如电视、电脑)征收100%的报复性关税。

  成效:日本汽车公司转向在美国建厂,如本田1979年在俄亥俄州设立的工厂是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的首个工厂,以规避配额。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副总裁古德曼(Matthew Goodman)认为,美国在80年代对日本施加的压力,的确鼓励了日本公司增加在美国的投资。

  很多日企为维持价格竞争力,在海外如亚细安设立生产基地。虽然美国对日本的逆差缩小,对亚细安的逆差却增加。

  日元在三年内升值近一倍,也削弱了日本出口竞争力。日本为对冲升值,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催生了80年代末的资产泡沫。这导致日本经济陷入20年的通货紧缩。

  赢家:美国、亚细安

  输家:日本

  3)特朗普贸易战1.0

  背景:特朗普2017年上任后,将贸易逆差和“不公平贸易行为”作为核心打击目标,对中国、欧盟、日韩等多国发动了自30年代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贸易战。

  措施: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对全球进口钢铁(25%)和铝(10%)加税,欧盟、加拿大、日本等盟友均被波及。欧盟则反击,对哈雷摩托、波本威士忌等美国商品加税。

  同年7月到9月,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化工、半导体设备等征收关税。2019年美国把中国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企如谷歌、高通向其供货。

  成效: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减少,不过中国企业采取“亚细安加一”策略,把供应链迁往东南亚。

  虽然当时有研究指,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会承担90%的关税成本,但实际上,美国通货膨胀率并没显著攀高。

  从制造业回流角度来看,贸易战1.0似乎并没取得成效。美国联邦储备局数据显示,特朗普2017年上任时,美国有1240万个制造业岗位,到了2021年1月时,减少到1220万个。

  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2023年中国到美国的出口占比为15%,美国进口中,来自中国的占14%。

  赢家:亚细安

  输家:美国、中国

  特朗普贸易战2.0会否让经济大萧条重演

  看完历史中的三大案例,眼下的特朗普贸易战2.0,又会如何发展?

  目前来看,特朗普贸易战2.0的幅度和规模,远超出市场预期。根据惠誉(Fitch)的估计,美国今年的有效关税提高到25%,显著高于之前预测的18%,超过115年来的最高水平。

  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欧文说,在最近的记忆当中,没有美国总统对所有商品征收关税。

  以往的美国总统、包括拜登,都动用过关税这个工具,但背后的原因和实施的幅度不同。

  美国媒体CNN分析指出,特朗普想通过关税达成多个目标,很可能是“好得难以令人置信”。举例说,如果特朗普把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当谈判达成时,就意味关税得取消,意味美国收不到来自关税的收入,来平衡贸易。此外,假设美国人都买美国产品,减少消费外国产品,美国的关税也就收不到了?

  在关税大棒下,台积电、软银、苹果、美国制药公司礼来(Eli Lilly)、法国达飞集团(CMA CGM)、韩国现代汽车等先后承诺在美国进行投资。根据彭博统计,这些承诺的投资额累计达到1.6万亿美元,至少可创造42万6000个工作岗位。彭博分析指出,但在很多情况下,这能创造多少实际和全职工作岗位尚不明,例如数据中心需要的人力相当少。

  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陈光炎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目前的美国关税冲击尚不可与1930年大萧条相提并论。然而,根据它的范围、报复行动和全球反应,可能会造成严重破坏。

  1930年大萧条时,全球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约15%,贸易萎缩超过60%。而根据早期影响的预测,这一轮的美国关税冲击预计使得全球GDP放缓0.3%至1%,贸易流动现阶段受到干扰,但尚未崩溃。

  陈光炎总结说,当前冲击的规模和结构深度虽不如大萧条严重,但这背后的政治逻辑——保护主义、以邻为壑的思维以及民粹主义经济学,却相似得令人不安。

友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