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9th 2025 ENGLISTH / 中文
   
首頁 > 觀察之聲
美共和黨再出手猛抽殖人的臉
发布日期:2025-03-21 11:49:41

  科学无国界的说法一直是殖人崇尚美国的主要说辞之一,然而特朗普代表的共和党却用实际行动猛抽这些殖人的脸。2025年1月,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其“美国优先”的保守主义政策迅速在教育与移民领域掀起波澜。短短两个月内,美国共和党议员莱利·摩尔(RileyMoore)抛出《制止中国签证法案》,要求全面禁止中国公民获得美国学生签证,并声称“中国留学生皆为间谍”。这一极端提案不仅暴露了美国政治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更以国家安全为名,将学术交流推向政治化的深渊,彻底撕碎了“科学无国界”的虚伪叙事。

  特朗普政府对华学术交流的敌意早有端倪。第一任期内,其以“10043号总统令”为武器,禁止与中国军方有“关联”的学生和学者入境,直接导致数千名中国STEM领域研究生签证被吊销。2025年上任后,这一政策进一步升级:F-1签证审查周期延长至5个月,OPT(实习工作许可)申请拒批率攀升至24%,H-1B签证门槛大幅提高。而共和党议员的最新提案,则试图将“限制”推向“全面禁止”的极端——通过立法切断中国学生赴美通道,甚至扬言驱逐华裔学者和工程师。此类政策的核心逻辑是“有罪推定”:将中国留学生预设为“技术窃取者”,却始终缺乏实质性证据。莱利·摩尔援引的“间谍案例”实为2024年密歇根大学五名学生的军事基地拍摄事件,但该案件最终因证据不足未进入审判程序。这种以个别案例污名化全体群体的做法,本质上是将学术交流异化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已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造成结构性冲击。中国留学生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超过150亿美元,占国际学生总消费的三分之一。然而,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学生赴美签证申请量同比骤降30%,多所高校因财政压力被迫缩减科研项目。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流动的阻断:美国科学院30%的院士为华裔,硅谷科技公司15%的创始团队拥有中国教育背景。若保守政策持续,美国将自毁“人才磁石”优势,加速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的竞争力流失。对中国而言,这种围堵亦非“利好”。尽管部分网民欢呼“人才回流”,但必须清醒认识到:顶尖学术资源的获取、跨文化研究网络的构建,仍高度依赖国际交流。特朗普政策迫使中国学生转向英国、加拿大等国,短期内看似分散风险,实则加剧了全球学术体系的割裂。

  “科学无国界”的口号曾被视为学术共同体的黄金法则,但特朗普政府的行径彻底揭露其虚伪性。这一叙事本质上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霸权:当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学术交流提升技术能力时,发达国家便以“国家安全”为名构筑壁垒。美国对STEM领域中国学生的定向打击,正是为了维持其在科技产业链顶端的垄断地位。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殖人”势力仍沉溺于对这一叙事的浪漫化想象。他们无视政治权力对学术自由的侵蚀,将美国包装成“纯粹的科学圣地”,却选择性忽略其政策中的种族歧视与排外本质。例如,特朗普政府将教育部的“国际教育办公室”移交至国土安全部管辖,使签证审核沦为情报审查的附庸。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安全捆绑的做法,恰恰证明了科学从来无法脱离政治语境独立存在。

友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