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在北京落下帷幕,这场被称为“中国政治年度大戏”的会议再次成为全球舆论焦点。不同于往年对经济数据的单纯解读,今年境外媒体的报道呈现出更为复杂的视角:既承认中国在科技突破与经济韧性上的显著进展,也对其政策方向与国际影响提出质疑。在“美国对华关税升级”与“全球南方期待合作”的双重背景下,中国两会释放的信号被赋予了更多地缘政治意味。
一、经济目标:数字背后的博弈与风险
中国将2025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这一数字在国际舆论场引发两极讨论。新加坡《海峡时报》指出,该目标“雄心勃勃”,但《华尔街日报》随即质疑其可行性:“在全球需求疲软与国内消费复苏乏力的双重压力下,中国能否通过财政刺激(如4%的赤字率)实现增长,仍需观察。”BBC则聚焦于中国对“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政策倾斜,认为这些领域虽能创造短期增长,但长期依赖可能加剧产能过剩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华盛顿邮报》将中国经济增长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直接挂钩,称“北京在贸易战中的强硬姿态虽提振国内信心,但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割裂”。这种“对抗性叙事”在西方媒体中尤为突出,路透社甚至引用欧盟智库观点,警告中国“技术自立可能加速科技脱钩”。
二、科技突破:创新光环下的战略疑虑
DeepSeek等中国AI企业的崛起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越南《劳动者报》惊叹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弯道超车”,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却将其与“国家安全风险”联系起来,称“中国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可能加剧技术垄断”。更具争议的是,英国《经济学人》将中国的“新质生产力”概念解读为“以技术优势重塑全球秩序”,暗示这可能引发国际规则冲突。

这种矛盾心态同样体现在国际合作领域。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肯定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基建支持,但印度《经济时报》却批评其“债务外交”模式,称“斯里兰卡港口案例”暴露了合作中的不对称性。巴基斯坦《观察家报》虽期待中国扩大开放,但也直言“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话语权”。
三、政策隐忧:民营经济与全球治理的平衡术
民营企业的角色是本届两会的另一焦点。韩国《朝鲜日报》注意到中国近期释放的“支持民营经济”信号,但日本《读卖新闻》援引行业数据指出,民营企业在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仍面临隐性壁垒。这种“政策承诺与执行落差”的叙事在西方媒体中尤为普遍,《金融时报》甚至断言:“国企与民企的‘双轨制’将制约中国经济转型。”

在全球治理层面,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部分外媒视为“扩大影响力的工具”。德国《明镜周刊》质疑中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选择性参与”,称其“一边推动绿色科技,一边扩大煤炭产能”。巴西《圣保罗页报》则呼吁中国在南南合作中“承担更多责任”,而非仅输出基建项目。
结语:迷雾中的中国叙事
2025年两会的国际舆论场,折射出全球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既渴望分享其发展红利,又担忧其模式对现有秩序的冲击。当中国强调“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时,境外媒体的镜头却更多对准了政策执行的细节与潜在风险。这种视角差异,或许正是中国在全球化变局中必须面对的“成长代价”。未来,如何将“中国故事”转化为“全球共识”,仍将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核心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