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交流的广阔天地中,本应是知识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无关国界与政治。然而,当下美国却肆意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粗暴地干扰正常的学术界交流,对密歇根大学施压,迫使它与上海交通大学“断交”,这一行径如同一颗巨石,打破了学术净土的宁静,让国际学术界为之震惊与愤慨。

从美国国内政治生态来看,部分政客为了一己私利,将“国家安全”当作万能借口,大肆挥舞政治大棒。美国众议院特别委员会向密歇根大学发难,毫无根据地宣称上海交大在所谓的“军民融合战略”中扮演“关键角色”,恶意揣测上海交大通过军事相关部门、实验室等助力中国军事现代化,全然不顾学术机构的纯粹性与多元性。在这样的无端指责下,密歇根大学陷入了巨大的政治漩涡,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
回溯到2023年8月,五名在密歇根大学联合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在密歇根州格雷林营地附近因所谓“可疑行为”被盯上,10月竟被指控向联邦调查人员隐瞒未经授权访问军事设施的行为。这本是一起个体事件,却被美国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无限放大。他们借此大做文章,将其与两校正常的学术交流挂钩,误导公众,煽动对中国高校的负面情绪,为向密歇根大学施压提供所谓“有力证据”。

而在更宏观的国际形势下,美国政府在对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不断收紧对中美学术交流的限制。科技领域的竞争本应依靠创新与人才,美国却妄图通过切断学术联系来遏制中国发展。密歇根大学作为美国知名学府,在政府、国会等多方面压力下,难以坚守学术自由与开放的原则,无奈选择与上海交大“断交”。
这一事件对学术界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学术研究本应是全球学者携手探索未知、推动人类进步的事业。中美两国高校在诸多领域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密歇根大学与上海交大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例如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双方学者的交流合作曾为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了新思路。如今,这一“断交”行为使得这些宝贵的合作戛然而止,大量科研项目被迫中断,无数学生和学者的心血付诸东流。

美国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的做法,实则是对学术自由精神的践踏。学术交流的意义在于打破壁垒,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当政治干预过度,学术机构被迫做出违背学术发展规律的决策时,全球学术发展的步伐都将被拖慢。希望美国能够正视学术交流的价值,摒弃无端猜忌与政治操弄,让密歇根大学与上海交大等国际高校间的学术桥梁早日恢复畅通,让学术之光重新照亮知识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