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7th 2024 ENGLISTH / 中文
   
首頁 > 觀察之聲
胡淵文:錢不夠用 奧運要怎麼辦?
发布日期:2024-08-19 08:39:28

  巴黎奥运会上星期天闭幕。(路透社)

巨大的财务投入和所带来的经济回报不成比例,是申办奥运的最大绊脚石。奥运基础设施建造成本可从50亿美元起跳,甚至超过500亿美元;再加上极端天气让主办城市的碳排放力度备受关注,增加承办压力。

  巴黎奥运会一周前落下帷幕,就算不是体育迷,也不禁沉浸在这激动人心的氛围中。

  不过,这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会,却面临日益艰巨的挑战。开赛前就被批的奥运村,折射出近年来奥运会以及各大型体育赛事面对的巨大难题——钱不够用,愿意申办的城市越来越少。

  全球更聚焦气候变暖问题,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大兴土木建造设施,除了“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还引发对碳排放的审查。这次巴黎为了减排采取的一些措施,导致参赛运动员怨声载道。

  大约30年前,申办奥运会竞标本身就是个引人瞩目的项目,还记得1993年中国首次申办奥运会,以两票差距输给给澳大利亚悉尼,投票过程是多么紧张。

  2004年夏季奥运会,共吸引11个城市申办;2024年夏季奥运会,原本有五个城市申办,中途德国汉堡、意大利罗马和匈牙利布达佩斯退出,只剩下法国巴黎和美国洛杉矶。为防止未来再有变数,国际奥委会决定让巴黎主办2024年奥运,“落选”的洛杉矶承办2028年奥运,还提供经济帮助。

  或许为了避免之后的奥运会出现无人申办的尴尬局面,国际奥委会在2021年便提前确定了2032年的主办城市——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它也是唯一的申办城市。

  另一项全球体育盛事——世界杯足球赛,也面临类似问题。2034年赛事只有沙特阿拉伯申办,澳大利亚在去年11月报名截止前几小时决定不申办,让沙特提前一年宣布成为东道主。2030年世界杯也只有摩洛哥、葡萄牙和西班牙三方联合申办。

  此前的“群雄纷争”,为何如今“少人问津”?

  30多年前吸引众多城市申办奥运的起因,倒是和下届的主办城市——洛杉矶有关。

  专门研究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经济的美国史密斯学院经济师津巴利斯特(Andrew Zimbalist)指出,由于1968年墨西哥奥运和1972年慕尼黑奥运被暴力事件阴影笼罩,1976年蒙特利奥运大大超支,到了1984年奥运申办时期,洛杉矶是唯一申办方。洛杉矶利用现有设施和体育场,吸引企业赞助,销售直播权,组织委员会最后获益超过2亿美元(2亿6400万新元)。这丰厚的利润吸引了各国城市竞相申办随后的赛事,申办本身的竞争甚至可媲美赛事。有些城市在申办阶段都能花超过1亿美元,申办成功后,涉及的开支更是远远超出预算。

  牛津大学今年5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包括巴黎在内,过去六届夏季和冬季奥运的主办方中,有五届的成本在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比预算高出一倍多。没有任何其他大型项目出现如此高的超支,包括建造核能电厂。

  这尚不包括间接开支,如主办方改善公路、铁路、机场和酒店等。

  若只看直接开支,夏季奥运中位数开支是74亿美元,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高居榜首,达236亿美元。

  津巴利斯特指出,奥运的账并不透明,许多直接开支甚至会远超公布的数据。

  奥运基建维护费用也高

  2005年以来,奥运带来的收入平均介于60亿美元至80亿美元。巨大的财务投入和带来的经济回报不成比,是奥运会申办的最大绊脚石。

  就连奥运理应带来的旅游业效应,也受到质疑。巴黎奥运期间,普通游客反而打退堂鼓。更长期的旅游经济效应,又不容易衡量。

  或许可以认为,城市因奥运而建设的一些基础设施,是长远投资,不应看作一次过开支,比如道路和机场。但是有些体育设施,如大型体育馆或较专业的体育设施,若赛后不好好利用,不仅没给经济和国民带来价值,反而还要花费来维护。举个例子,悉尼的奥运体育场每年耗费3000万美元维护。

  奥运会项目众多,主办方为某些运动建设的设施,过后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当地人使用。有些干脆被弃用,野草丛生,积水滋生蚊虫。供参赛运动员居住的一些奥运村,也成了废弃建筑。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建造的设施,现都废弃,这当中的成本也是随后让希腊陷入债务危机的因素之一。里约热内卢的设施甚至在短短六个月后就面目全非。

  在网上看媒体拍摄的一些奥运设施今昔照片对比,触目惊心。

  奥运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当高。奥委会要求夏季奥运主办城市有至少4万个酒店客房,公路、铁路和机场要升级来应对访客人数。

  瑞士商业和管理学校教授西利奇(Dario Silic)博士估计,这些成本可从50亿美元起跳,甚至超过500亿美元。

  这些投资,完全可以用在教育医疗和其他以居民为本的基础设施上。

  有时为了建造一些奥运设施,主办城市的居民不得不“让路”,搬离原住宅。

  在权衡社会和经济利益后,一些城市不愿申办也不足为奇了。

  控制碳排增加主办国压力

  巴黎奥运刚刚落幕,就有媒体报道,接下来有好几个亚洲非洲城市有兴趣申办。国际奥委会透露,目前已有“两位数的国家或地区奥委会表达了申办的兴趣”。

  据报道,感兴趣的有韩国、印度、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埃及和土耳其。其中,韩国的基础设施相对发达,沙特财大气粗,其他几个发展中国家,是否有财务能力承办?承办的目的多少是出于打造政绩,多少是为了推动经济?

  另一方面,这类大型赛事带来的大量碳排放愈发受关注,全球气候极端化本身也进一步影响赛事举行,例如热浪导致选手中暑。巴黎主办方此次采取不少措施,例如只建造一个新设施、奥运村不装冷气、床铺由纸板制成等。

  然而整体规模之大,意味减排效应有限。奥运过去几十年来不断扩张,项目增多,或许是时候优化规模或所谓的“right size”。

  或可像世界杯一样,允许多地联合举办,减轻对单一地点的压力。

  在全球日益两极化、多极化的时代,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大型体育赛事的作用更明显,让全球各地的运动员和粉丝一同庆祝努力和成功,激励人们在各自的领域追求卓越,也激发各国民众的爱国情绪。

  但不论目标多理想化,任何活动项目、机构和组织,都应找到可持续经营的模式,希望在几十年后的奥运会依旧精彩。

友好鏈接: